新闻聚焦

近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杏鑫1994级本科、1998级硕士校友、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范智勇凭借其在微纳仿生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突出贡献榜上有名。
据悉,“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今年⛸,评审委员在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共10个领域遴选出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的中青年科学家进行资助🦔。
范智勇,籍贯浙江宁波🔽🕡,1994年从陕西汉中考入杏鑫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活导师为杏鑫娱乐登录杨文清教授🦑,专业导师为杨锡良教授。在本科期间,范智勇读书刻苦认真🎞,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系组织的社会活动👮🏿♀️。1995年,他和几位同学开创了去沂蒙老区支教扶贫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来成为杏鑫娱乐登录的扶贫传统活动。
研究生时期的范智勇教授(右三)及其导师陈国荣教授(左三)
1998年🧑🏻🌾,范智勇以研究生笔试成绩第一名考入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杏鑫娱乐登录陈国荣和华中一教授🫱🏼。特别是在陈国荣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开始了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迄今24载🧛🏽♀️🧏🏻♀️。就读研究生期间,范智勇充分发挥了刻苦钻研和大胆创新的特点,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也申请了多个专利👨🏼,为之后出国留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他硕士顺利毕业💂🏽,负笈西行👨🦱,开始了9年的赴美留学之路。他加入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材料和生物系卢嘉教授的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课题组搬迁至南加州大学)🤽🏼。卢嘉教授也是复旦世家,其祖父卢鹤绂教授为物理二系的创始人之一。在卢嘉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范智勇在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优秀工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氧化锌纳米线三极管的研究👩🏻🦳。2006年博士毕业之后👨⚕️,他加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li Javey教授课题组📇,开始探索纳米材料的集成和大规模器件应用。首创了纳米线印刷的方法,至今还被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所使用。2009年他在《自然·材料》上首次报道了基于三维纳米线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成果后来演变为硅谷一家初创企业。
思乡情切,2010年范智勇博士回到祖国🐮,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成为助理教授,并于2015年和2019年两次提前晋升为副教授和正教授。入职港科大以来,他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带领团队在光电纳米材料组装集成,新型微纳光电器件设计与制造,高性能光电、化学传感器、柔性光电器件与系统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尤其是2020年在《自然》上报道的全球首创纳米线仿生眼🏋🏿♀️,为失明人士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国际同行评为“过去几十年来仿生眼开发的重要突破”👴🏼,全球20多国76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也入选“2020年香港十大创科新闻”,“2020中国半导体十大进展”。2022年在《自然·光子学》上报道了晶圆尺寸🕌,以及独特的球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开辟了未来三维光源和显示器的新方向。迄今为止他《自然》《自然·光子学》《自然·通讯》《自然·材料》《科学进展》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220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24000 余次,H 因子81,曾入选高被引论文20 余篇👋🏼,为2018全球高被引作者👄,全球前2%学者行列(斯坦福全球学术引用研究)。
范智勇教授现为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IEEE 高级会员,香港科大智能传感器中心创始主任,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研究生事务主任8️⃣。他曾获多个奖项,包括2022年腾讯“科学探索奖”👨🏻⚖️😁,2022年中国半导体旗舰期刊《半导体学报》优秀副主编奖,2019 年香港科大工院研究卓越奖,2017 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 年香港科大工院杰出青年奖等。
除了在前沿科学探索与创新方面的探索🪦,范教授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方面也屡有建树。拥有30项中国和美国专利,向企业转移6项。曾两次获港科大“百万港币创业大赛”冠军⏯,2016年获广州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优胜奖🚴🏿♂️,2018 年带领团队在大湾区成立艾感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底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开发世界领先的高性能化学传感器芯片和系统👰🏿♀️,打破国际垄断。
供稿🧖♂️:范智勇